因为藏区少数民族海量,加上地点等缘由,在藏区仍然保留着几种独特的婚俗文化。南北方因为地域的不同尚且有不一样的有意思的婚俗,更何况是不同民族的呢?所以,让大家一块儿认识一下藏区的几种独特婚俗,领略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吧。
藏区的几种独特婚俗1、提亲
生活在卓尼县洮河沿岸半农半牧区和周围农区的藏族年轻人,到今天仍遵循着古老的婚俗习惯。当地藏族年轻人男女的婚姻大事,虽然也有自由结合的习惯,但大部分还是沿袭着“爸爸妈妈之命、媒妁之言”的古制。
根据当地风俗,某家的女子被男家爸爸妈妈看中,愿为儿子娶来作妻时,第一要请一个女媒人,去女方家爸爸妈妈处探询。女方家如果赞同,便正式请男媒人拿着一铜壶酒,壶颈系一条“哈达”去说媒。媒酒一般是当地人自酿的青稞酒,以此为“透话”礼。当双方赞同结亲后,媒人就到男方家复命。这个时候,女方家要给媒人一支箭带回去,表示女方家正式答应了婚事,想结亲,自此两家成为姻亲,完成了订亲或订婚程序。这支名为“女儿箭”的信物男方家一般要保存很久。自订结婚以后,男方家每年须向女方家送礼物两次,直至结结婚以后为止。送的礼物第一年每次12个馍、1瓶酒,俗名为送酒。
到了需要商议迎娶大事的时候,媒人要亲自去送礼物,表示对婚事的看重。之后,由女方父母报说女儿的陪嫁品,事实上就是向男方提出索要彩礼的需要,男方依据女家陪嫁的多少,相应地提出给女方的彩礼,新娘的衣物装饰品则需男方一次或分几次送足。贵重的金银饰物在订亲时承诺,成亲后渐渐补置。
在结婚的那天,媒人要提前牵一匹骏马同时携带一名马夫送到女方家,以供新娘骑乘。结婚时新娘乘骑的马匹,也有不少细节上的需要。马的毛色、性别都要经萨里哇的推算。迎亲队伍到女方家后,要对神位尊辈行过礼后,背着一双新娘的车花鞋返回,表示新人随后就来。男方家见了鞋,就派预备好的迎亲妇到村外去迎接,接亲时迎亲妇手中端碗,碗里盛着青稞酒或牛奶,碗边还要抹上3点酥油,有时迎亲妇手里还拿着一束火把。
当地风俗很看重迎亲和接亲仪式,通常情况下女方家前来送亲的亲朋多则39人,少则26人,女方家亲友主要以新娘的舅舅为主,其中也包含左邻右舍和新娘的兄弟等,当地人叫做“尚欧”,其看重程度和汉族人娶亲时的“稀客”大致相同。在送亲队伍中还有两名伴娘,当地人称作“巴饶”。
在卓尼当地藏区,不少地方到今天还时尚着唱“哭嫁歌”的风俗。当接亲队伍要出发时,在新娘上马前,由新娘的妈妈和女眷将它团团围住,头对头的唱哭嫁歌,称为“打巴欧”。各地民俗不同,哭嫁歌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大致都包含梳头程序、答谢养育之恩、表达依恋之情、祝愿生活如意等。整个过程氛围压抑、悲哀,特别那如诉如泣的歌声和新娘呜咽的抽泣声,使软心肠的宾客也会动容流泪。
藏区的几种独特婚俗2、迎亲路上
迎亲时,送亲队伍全部乘马前往,在快到男方家时,送亲者还要举行简短的赛马表演。年轻的“尚欧”们争先恐后地扬鞭赛马,来显示马匹的优良和骑手的剽悍,也显示女方娘家权势的强大。通常情况下,男方家的乡邻们也参与进去,增加结婚典礼的热闹氛围。等迎亲队伍走到村口时,新娘要在村头下马。这个时候迎亲的妇人便将手里筹备好的青稞酒或牛奶请新娘用手指蘸一下,以敬天地。有些新娘要把迎亲妇手里的火把拿过来举过头顶。有研究者觉得这是老藏区人对火的一种传统崇拜,但目前这种风俗日渐消失了。
卓尼藏区的婚俗最热闹的还是在接亲路上。当新娘子进入村口时,这个时候两家事先请好的几个老年妇女,就开始围着新娘和新郎相互戏谑,唱歌嬉闹。妇女们一边讽剌新郎怎么样不好,一边称赞新娘怎么样漂亮、俊俏。到最激烈时,各不相让。在没法“停火”时,男方家就要各献哈达一件,方可言和。
新娘到了门口,喇嘛诵念“扎什才宝”吉祥经,“管把”则施法驱邪。婆婆端来盐水、牛奶给新娘喝,新郎手持“司土”在新娘头上右转三圈左转三圈,用来除去邪魔,然后在头上打一下,表示以后可以管服新娘。下面新郎领着新娘专拜祖先神主和“管把”,女站男跪。拜完后新郎上到房顶朝着南面竖一些松树枝,撒上炒面、茶叶、青稞酒、酥油,再放一条哈达用火焚烧,叩拜四方,大礼才算完毕。
藏区的几种独特婚俗,领略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二)